游人小说网 > 初唐大农枭 > 第五百零四章 回到夏国

第五百零四章 回到夏国

杜如晦总算体会到了一会什么是:夏国的力量来自于人民。

短短几天的时间,联盟政府总部就收到了总价值约五百万贯的捐款,这都比的上联合执政联盟一年的会费了。

而没有出乎于秋意料的是,已经有很多夏国的商人,发现了用捐款扬名,能打开自己所办企业的知名度,能增加百姓们对于自己所办企业的认同感这件事情,开启了一轮以企业名义的捐款竞赛。

当然,更加让杜如晦好奇的是,夏国的百姓手中究竟有多少钱,从洺州自治到夏国建国,再到现在,夏国的百姓在于秋的带领下,走了将近八个年头,除了第一年的时候大家没有什么收入之外,从第二年开始,这些百姓们的收入,每年都在以倍数增加,到现在,即便不算固定资产,每户的存款也差不多超过了千贯。

这还只是普通工薪阶层的百姓的资产,那些高收入,或自主创业经商的人,资产只会更多。

也难怪夏国的百姓们都开始修建别墅式的精装修楼房,甚至购买全套家电了。

没错,是全套家电,随着洺山书院的一些高年级的特长生走上了各个工作岗位之后,夏国家电集团已经可以生产包括电饭煲,电热器,电风扇,电留声机,豆浆机,收音机,甚至电动车等等全套的家电设备了,连烧水,都不需要用煤炉子一壶一壶的烧,插个热得快,几分钟就可以烧出一桶能够洗澡的热水。

而大多数夏国百姓都会在新家添置这样全套的家电设备,生活水平不仅没有因为李唐近几年的高速发展,而与朝廷治下的百姓的距离缩小,反而增大了许多。

当然,这些东西,对于熟知夏国的人来说并不算什么,可是,对于几个提前被于秋派人送到夏国的非洲小部落来的黑人小子来说,就神奇了。

他们自从跟着小虎来到夏国之后,就仿佛漫游在仙境一般,只有等到夜深人静,他们要在歌舞团的宿舍入睡的时候,才会想起出发时于秋对于他们的忠告。

几个黑人小家伙在洺京就学,虽然对于当下社会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改变,却是向世界彰显了夏国海纳百川的气度,自这个消息传开了之后,更多国家的国主们,开始鼓励国内的年轻人前往夏国求学了。

连还没有完全开化的黑人都能够到夏国去求学,他们又有什么不可以的呢!

所以,有非常多的事情等着于秋回到了夏国之后来做,光是增开学院,接纳暴增到了二十多万人的外国求学生,都是一项大工程。

新州是于秋和李世民投入了最多精力和金钱修建的地方,由于夏国航海贸易的逐年扩大,这里已经聚集了相当多从周边各地赶过来的人口,形成了一个人口超过二十万的沿海大城市。

于秋在处理完西亚地区的事务之后,便开启了对这里的视察,后世由于这里的华人比较多,于秋的餐饮连锁店在这里开了好几家分店,于秋本人,也来过这里几回。

现在,这里却是即将成为中原地区向西方输出商品的中转站,完全由华人统治管理。

所以,这里几乎有夏国所有对外贸易的产业分公司,只需要在这里走一圈,于秋就能知道,夏国各个产业发展的概况了。

“古人恐怕想象不到,开启了民智之后,整个世界,会爆发出像现在这么大的活力。”杜如晦跟随着于秋在新州附近的几个仓储基地看了一圈之后,十分感叹的道。

谁能想象的到,这些在海外之地与万里之外的外国人做贸易的人,几年前的时候,不过是一些地都种的不太好的小老百姓而已。

而当初那些被于秋救下来的饥民孩子们,如今已经成长为青年,成为了各个产业的主力大军,现在,轮到他们拿出自己的财富,去拯救他人了。

“在我看来,这其实还远远谈不上爆发,只是初步的盘活了而已,当世界各国的贸易量,都是以亿来计算的时候,才真正是到了爆发期,所以,千万别以为目前这个港口就算是热闹的了,几十年以后,这里每天装卸的货物,可能都比现在一年装卸的货物要多。”于秋发表自己的观点道。

“也只有像盟主你这样敢想的人,才能把事情看的这么远,如果真像你所说的那样,这里每天装卸的货物,都是以亿万计,那得要多少人生产,多少人使用?”杜如晦有些不太敢相信的道。

“世界格局将进入很长一段时间的稳定期,而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人口将会出现一轮较大幅度的上涨,比如咱们夏国,每年的新生儿都在二十万以上,达到总人口的一成以上。

明年,则很有可能超过三十万,达到总人口的两成左右,这个数字,在人口基数更多的下一代成长起来之后,还会叠加上涨,可能十多年以后,每年的新生儿,都会比现在全国的人口数量还多。

而朝廷,乃至更多解决了温饱问题的国家,民族,都将会跟进。

所以,咱们现在就要替他们做好各方面的准备。”于秋给杜如晦解释道。

“人口这么快速的发展下去,咱们的世界能够承载么?”杜如晦同样是个有长远眼光的人,将这个数字往下计算了几轮之后,眼神中有些恐慌的道。

“肯定是不能的,当人口达到了一定的数量之后,我们就要进行有计划的生育了,当然,那个时候,人们可能更喜欢享受安逸的生活,不愿意去生儿育女,将自己的一生贡献给子女。”于秋笑道。

往往越是生活安逸的发达国家,越是容易出现人口负增长,现在考虑这个问题还太早,因为,目前为止,也就夏国达到了发达国家的经济标准,而夏国的传统文化,让老百姓们都想要多子多孙。

有经济条件的多生,并且有更多资源培养下一代,让他们成为人上人。

没有经济条件的少生,生多了,也会因为各种原因,夭折,病死,得不到良好的教育资源,从而让他们成不了人上人。

所以,夏国现在一步快,步步都会领先,百年之内,都没有被超越的可能。

看清楚了这一点的于秋觉得,自己今后或许并不需要太努力的推进社会的发展,享受人生,才是最关键的。

杜如晦当然不知道于秋在正当壮年之际,会突然生出隐退的想法,他更加好奇,这个世界未来的走向,所以,他的提问仍然在继续。

不过,于秋并没有多大的兴趣回答他,因为,关于未来,于秋所说的任何一个字,都可能价值万金。

在经过了半个多月的巡视,并且会见了墨家的一些老人之后,于秋开始启程返回夏国,途中在交趾,崖州,广州,泉州,以及上港经济特区,都有几天到十几天的停留,当他的专机从沙门岛起飞,在洺京机场降落的时候,已经是夏元七年三月了。

冯智戴很想第一时间向于秋汇报一下夏国的各项政务工作,不过于秋示意他先等等,因为,他想要先看看洺京现在的模样。

这或许是当今世界上,最像后世现代化城市的地方,首先,从城北机场往城区内的公路上,有多车道的地线,道路的两侧,有水泥和栏杆,中间,有一人多高的花坛,将道路分成了左右两个行驶方向。

其次是于秋隔着老远,就能看到夏国那些玻璃或者瓷砖外墙的高楼,在他之前离开的时候,整个洺京也不过二三十栋十几层的建筑,现在,已经超过了五十栋,而且,几个商业广场和大酒店修建起来之后,最高楼层已经超过了三十层,比国务院大楼和洺京市政大楼都要高。

再之后,是公路两边整齐建设的小区外墙,小区内装修精致的别墅楼和五到七层的楼梯楼,三年前的时候,这样的小区,还只是刚刚建满中心政务区,现在,已经到达了三环以外了。

最后,是街道两侧的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上行走的人们,即便是在三环以外,也十分密集,而且,他们的穿着大多都很得体,个个都挺着胸膛,时不时的,还会有一些胡人,国籍更是五花八门的,连于秋都难以分的清。

看到于秋对这些东西感兴趣,同样来机场接他的飞机的李秀宁开始给他讲解起了洺京城内的一些情况道,“这两年到夏国来定居的外国贵族越来越多了,二环以内的地方,已经建满了房子,看这情况,今年下半年三环也会建满,洺京市政署主管房产的官员之前在广播电台上说,咱们洺京已经有人入住的商品房已经超过五十万套,居住了至少两百万外地人口,加上一百多万的本地居民,光是一个洺京,就生活了三百多万人口,咱们整个夏国,则生活了超过五百万人口,比高句丽全国的总人口都还要多,在联盟内,仅次于朝廷治下的所有州县的人口。”

“聚拢的人越多,咱们的挑战就越大,刚才智戴兄他们就是来向我诉苦的吧!”于秋苦笑道。

以这个时代的人的知识面,是很难管理一座几百万人口的大都市的,那需要的是一整套先进的城市管理体系,以及,一整套对各个专业了如指掌的管理人才。

比如,如何供水,如何供电,如何规划交通,如何防火防疫,甚至规划排污通道,排水通道,都需要具有一定水平的高材生来设计,原先那些只是在思想,行动上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