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人小说网 > 未来旅行社系统 > 第157章 鄱阳湖

第157章 鄱阳湖

清晨,天空开始下着蒙蒙细雨。

何胜自己穿了一件黑色雨衣,站在唐风身后帮他小心的撑着伞。

酒店不远就是甘棠湖,甘棠湖靠近长江的边上就是九江港,因为天气原因,水面上的船只很少,往来的人流也不多。

“船只租好了吗?”唐风一边查看着鄱阳湖的资料,一边对何胜问道。

何胜急忙走上前,和他并肩道:“全部都安排好了,并且已经安排人员先过去打探消息了。”

“那就好,等下我们就直接去湖中,对了,何兴那边有什么事没有?”唐风问道。

何胜笑着道:“磁悬浮列车和高铁都接收到了,这两天就要载客运营了,他说等开通了再给您说。”

“那码头那边呢?”唐风问。

“码头那边快装修好了,本周内应该可以试营运,但是我们游船不多,所以还要计划一下。”何胜回答道。

两人就这么聊着,很快就到了港口边上,刚站定,一艘白色快艇便驶了过来。

船上两人都是自己人,两人在船舱坐定,快艇顿了一下,猛的冲了出去,宛如离弦之箭般,电磁动力系统基本上没有任何杂音,只有轻微的抖动。

从九江港进入鄱阳湖河道,要沿着长江行驶二十多公里,沿途细雨绵绵湿湿嗒嗒,可见度很低,平时川流不息的货船也少了很多。

唐风站在船舱里向外看,江水滚滚浑浊无边,尺许高的水浪连绵不绝,河道两岸隐藏在水雾中,除了浪花拍击的声音,一片寂静。

鄱阳湖,古称彭蠡、彭蠡泽、彭泽,位于赣省北部,地处九江、南昌、上饶三市,是华国第一大淡水湖,也是华国第二大湖,仅次于青海湖。

《尚书·禹贡》已记有“彭蠡”,《汉书》则记为“彭泽”。

三国时,彭泽分为南北两湖,长江从两湖之间的地峡上流过。后鄂省演化为鄂皖交界的龙感湖、皖省境内的大官湖和泊湖。

南湖则逐渐南侵,至南朝时湖水直抵新建樵舍附近,使汉初设置的鄡阳县大部分和海昏县一部分被淹没,民间有“沉海昏,起吴城”之说。

隋时因湖水逼近鄱阳山(原名力士山,亦名石印山,后因地名鄱阳而称鄱阳山。据考,它位于鄱阳县西北的湖中,20世纪80年代地名普查时未找到此山)而名鄱阳湖。

自唐初至明初,湖水逐渐北撤,明清时又南侵。此时湖形似葫芦,北段别称落星湖(因入们以为湖中一小岛是陨星而名)、左蠡湖;南段别称官亭湖(据说因庐山脚下有一官亭庙而名)、族亭湖。

近代,由于淤积和围垦等原因,湖面日益缩小,到20世纪末,湖形已不象葫芦,而象一只昂首欲飞的天鹅。

湖体通常以都昌和吴城间的松门山为界,分为南北(或东西)两湖。

松门山西北为北湖,或称西鄱湖,湖面狭窄,实为一狭长通江港道,长40公里,宽3~5公里,最窄处约2.8公里。

松门山东南为南湖,或称东鄱湖,湖面辽阔,是湖区主体,长133公里,最宽处达74公里。

平水位时湖面高於长江水面,湖水北洩长江。经鄱阳湖调节,赣江等河流的洪峰可减弱15~30%,减轻了长江洪峰对沿岸的威胁。

南部湖区,为鄱阳湖主体,约占湖泊总面积的五分之四。

除汇纳赣、抚、信、饶、修五大河流来水外,环湖区流域面积大于200平方千米的直接入湖河流有4条。

西、南部为河流泛滥平原,沿岸湖港密布,底质多为沉积性泥沙。

东部鄱阳、都昌沿岸,沼泽滩地多,地势平缓,湖岸弯曲。

中、北部为鄱阳湖大水体,水天相连,渺无际涯。

北部湖区为鄱阳湖入长江水道,长65千米,宽3~14千米,约占湖泊总面积的五分之一。

流域面积大于200平方千米的直接入湖河流2条。

湖区都昌、庐山、湖口一带为低山丘陵,岸多岩壁,底质大多是石砾、细沙和粉沙。

附近名胜古迹众多,与庐山国家风景名胜区交相辉映,是著名的旅游胜地。

唐代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的名句:“渔舟唱晚,响彭蠡之滨”,描述的正是鄱阳湖上的渔民捕鱼归来的欢乐情景。

宋代诗人苏轼在《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诗中时写的“山苍苍,水茫茫,大姑小姑江中央”,描写的是鄱阳湖的胜景。

大量的围湖造田,使湖的容量减少,造成了鄱阳湖调节洪水能力下降,加剧了洪涝灾害,因此,湖堤不得不越修越高,长江流域其它湖泊也出现类似情况,使得长江水位上升。

过去的200年中,由于围垦,与长江相连的湖区而积由20000平方公里萎缩到7000平方公里(鄱阳湖和洞庭湖是仅存的两个没有受人工控制的湖泊)。

该湖区秋冬季节受修河水系和赣江水系等水源不足的影响,每年进入秋冬季节到第二年仲春,鄱阳湖则进入枯水期,形成“碧野无垠接天云”的广阔草洲。

河滩与9个独立的小湖泊连接,成为北方候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