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人小说网 > 未来旅行社系统 > 第82章 大庙

第82章 大庙

一觉睡醒,唐风感觉浑身酸软,没想到这些连锁酒店的设施如此不堪。

在酒店吃完早餐后,背着背包拿着平板,一边四处观望,一边查看攻略,其实攻略这种东西还是很有必要查看的,只不过要去正规网站查询,不然很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坑害。

唐风曾经就遇到过两名大学生,根据他们的描述就是当初年少轻狂,为了挑选省钱的线路,在网上搜了一篇穷游的攻略,这攻略景点线路都没问题,就是酒店和餐厅有问题,由于两人不熟悉当地情况,结果入住第一晚就遭贼了,全身家当一扫而光,最后不得不报警处理。

但是旅游区人多手杂,报警也无法追回损失,这游玩的心情自然也不了了之。

顺着县城主干道往北,从祝融路右转进入西街,复前行数百米是御街,也就是岳庙广场。两边的街道从开始的吃喝住行逐渐变成了风格各异的香烛店。

人类使用天然香料的历史久远。从现有的史料可知,春秋战国时,华夏对香料植物已经有了广泛的利用。

人们对香木香草不仅取之用之,而且歌之咏之,托之寓之。如屈原《离骚》中就有很多精彩的咏叹:“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椒专佞以慢慆兮,樧又欲充夫佩帏”。

秦汉时,随着国家的统一,疆域的扩大,南方湿热地区出产的香料逐渐进入中土。随着“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活跃,东南亚、南亚及欧洲的许多香料也传入了华夏。沉香、苏合香、鸡舌香等在汉代都已成为王公贵族的炉中佳品。

道家思想在汉代的盛行以及佛教的传入,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这一时期香文化的发展。

华夏香文化的发展可概括为:起始于春秋,成长于汉,完备于唐,鼎盛于宋。

近现代以来,华夏民族命运多舛,香文化的发展也受到了巨大的阻抑,渐渐被局限在庙宇神坛之中。以至当今有很多人都将香视为宗教文化之一隅,甚而归入封建迷信的范畴,实为时代之遗憾。

南岳大庙是华国江南最大的古建筑群,有“江南第一庙”“南国故宫”之称,根据现存资料记载,始建于唐,后经唐、宋、元、明、清六次大火和十六次修缮扩建,于光绪八年(1882年)形成现在98500平方米的规模。

由于衡山周围相当一部分地区都属于景区保护区,所以整个县城建筑比较偏古,并且考虑到生态环境,建筑设施占地都比较小,其中最显眼的就是街道。

纵使岳庙广场被称之为广场,实际是也就是一条不太宽阔的街道,加上两边车位的影响,称之为岳庙街也不为过。

岳庙入口第一进是正门,也叫棂星门,由花岗石砌成,门前有一对石狮子,姿态雄伟,门内翠柏挺立,绿草如茵。

此时无数游人,姿态各异的在这里拍照留恋,还有一些香客、信徒身背布袋,双手合十,低调的从路边一边前进一边低声念叨着。

唐风顺着人流进入其中,第二进为盘龙亭,又称奎星阁,旧时于此演戏。阁方形,台基高约2米,花岗岩砌成,中有十字通道。阁楼木石结构,重檐歇山顶,覆黄琉璃,檐下饰斗拱、彩绘雕镂。覆斗形藻井中雕有一条巨大的镏金盘龙,故又名盘龙亭。

北面悬横额:“古往今来。”柱联为:“登峰巅俯视洞庭,高唱江从东去;问天下谁称福地,长歌风从南来。”南檐下有“奎星阁”竖额,柱联为:“亭有盘龙,何不在天飞霹电;岳常集凤,都来此地听箫韶。”

第三进为城门式的三大洞门,正中叫正川门,门内有玲珑别致的御碑亭,亭内有清圣祖康熙四十七年(1708)为重修南岳庙而立的一个巨大的龟驮石碑,碑文系康熙亲笔。

第四进为御碑亭,八角重檐攒尖顶,红柱碧瓦,飞檐翘角。檐下斗拱,玲珑剔透。

亭周四面为红墙,每方开一拱门,亭内置一巨大驮碑。状似乌龟,古传为负重之兽霸下。碑高3.2米,宽2米,系整块青石镂成,上刻清康熙帝玄烨亲撰的《重修南岳庙记》,全文297字,楷体,此碑为1985年重置。亭上有“御碑亭”竖额,额枋上书不同形体的古篆“寿”字二百个,寓意南岳为“寿岳”。

第五进为嘉应门,到达此门就算到了南岳大庙的中心位置,由此往东是一排八个道观,由此往西,则是八个佛寺。唐风四处观看了一番,发现这里有很多柱子竟然都被各大公司供奉着,不过也有开国时代的司令部、将军供奉的,还有更久远的,这么对比下来,一些不和谐的感觉瞬间便化为历史的厚重感。

第六进为御书楼。砖木结构,重檐歇山顶,四周绕回廊,前有丹墀,中嵌蟠龙。楼上四周装镂空窗格,其斗拱形制奇特,七踩三翘,为古代所罕见。南檐下有“御书楼”横额。

第七进为正殿,殿前是一块大坪,正殿耸立在17级的石阶上,正中的石阶嵌有汉白玉游龙浮雕,正殿高7.2丈,为重檐歇山顶建筑,内外共有72根大石柱,象征南岳72峰。